仓储还是现代物流设备与技术的主要应用中心。供应链一体化管理,是通过现代管理技术和科技手段的应用而实现的,效率,促进了供应链上的一体化运作,而软件技术、互联网技术、自动分拣技术、光导分拣、RFID、声控技术等先进的科技手段和设备的应用,则为提高仓储效率提供了实现的条件。
总的来说,配送是物流活动中一种非单一的业务形式,它与商流、物流、资金流紧密结合,并且主要包括了商流活动、物流活动和资金流活动,可以说他是包括了物流活动*多数必要因素的一种业务形式。从物流来讲,配送几乎包括了所有的物流功能要素,是物流的一个缩影或在某小范围中物流全部活动的体现。一般的配送集装卸、包装、保管、运输于一身,通过这一系列活动完成。
将货物送达的目的。特殊的配送则还要以加工活动为支撑,所以包括的方面更广。但是,配送的主体活动与一般物流却有不同,一般物流是运输及保管,而配送则是运输及分拣配货,分拣配货是配送的*特要求,也是配送中有特点的活动,以送货为目的的运输则是最后实现配送的主要手段,从这一主要手段出发,常常将配送简化地看成运输中之一种。
从商流来讲,配送和物流不同之处在于,物流是商物分离的产物而配送则是商物合一的产物,配送本身就是一种商业形式。虽然配送具体实施时,也有以商物分离形式实现的,但从配送的发展趋势看,商流与物流越来越紧密的结合,是配送成功的重要**。
了解企业固有的作业方式或者特性。通常来说,仓库可以分为两类,一类是第三方物流的配送中心,一类是企业自建的配送中心。这两类仓库,因为服务的对象不同,必定导致其作业方式的不同。第三方物流通常是为多个不同的厂商服务的,因此要求其物流方案具有较强的适应能力,可以满足经常变化的要求。而企业自建的仓库则个性较强,通常针对企业自己的产品或者性质相同的客户如专卖店,因此要求其物流方案针对性强,某一环节的处理能力**,形式相对较固定,可满足一定时期的要求。
在设计过程中如何取得储量与效率的平衡。储量与效率是考量仓储方案优劣的两个基本指标,储量代表空间利用率,而效率很大部分取决于空间布局的合理性。这一部分是一个合理的物流方案的关键,需要考虑的因素很多。例如在存储区,有时为了增加储量,将叉车的作业巷道压到很紧,这样必然使叉车操作人员的效率降低,从而降低进出货效率;再例如仓库作业中,必定同时存在人流、物流、车流(自动仓库除外),节省空间的做法是三者以同样的路线作业,但是难以避免相互之间的干扰,同时会带来安全性问题。那么如何去权衡取舍呢,我们认为,应该在满足储量的前提下**考虑效率。简单来说,仓库作业是各个环节作业的组合,单独地考虑某一部分的效率是无法满足整体作业的要求的,因此需要全局的,综合的进行规划。
好的方案都是建立在数据分析的基础之上的,而取得数据的较好方法是与相关的作业人员进行讨论,这一过程,既可以掌握**手的资料,又可以使现场人员**会对计划目标提供意见。根据企业性质的不同,所需要的数据也是灵活的,基本数据可分为场地状况与作业资料两大块,场地状况如库房的面积、高度、区域的划分、周边道路的状况以及环境要求、行业标准、消防要求等。而作业资料相对较复杂,包括作业的单位(托盘、周转箱、单件、成箱等)、进出货的频率、安全库存的考量、储量的要求、拣货发货的方式、流量的ABC分析等等。取得资料后,需要对资料做一个系统的分析,在分析的过程中,要问这样几个问题1.满足这样的储量需要多少的空间?2.应该使用何种储存方式及 配送的方式?3.现有的设备可以满足吗,应该使用何种设备?4.空间应该如何合理分配?